国知局: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超过86.5万人,发明专利代理率达到83.6%!
编辑日期:2022-08-26 14:29    点击:

8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进展成效。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教育部科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有关负责同志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在回答记者提问中表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7.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86.5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2250亿元,分别比“十三五”期初增长了97.3%、95.7%和125%。

 

创新主体、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服务质量的认可度逐年攀升。发明专利代理率达到83.6%,商标注册申请代理率达到93.5%。

 


附新闻发布会图文直播: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衡付广主持发布会并作主发布

 

衡付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知识产权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将向大家介绍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的工作进展和成效。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对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知识产权各门类和全链条,与科技、产业、财政、金融、贸易等各方面关系密切。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工作进展及成效,我们邀请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副主任李翰阳,共同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并回答大家关注的问题。我是此次发布会主持人,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副主任衡付广。

 

首先,由我向大家发布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工作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运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去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到2025年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并设置了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等预期性指标。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也将“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加以部署。

 

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培育良好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大力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知识产权流转活跃程度明显提升,创新活力加速释放。近年来,我们着力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共支持建设33个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中心),为知识产权的供需对接、交易流转提供支撑。2021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42万次,同比增长15%。其中,绿色新能源等“双碳”相关产业专利转让许可尤为活跃,转让许可次数增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有力促进了低碳转型发展。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到2.7万次,同比增长33.4%,其中30%的专利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高价值专利转化的“源头活水”。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到3783亿元,其中出口额增速达27.1%,超过进口额增速10.5个百分点,呈现出“出口进口同步增长,出口增速更胜一筹”的局面。可以说,知识产权的高效流转,有力促进了创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加速释放了创新活力。

 

二是知识产权金融赋能市场主体,资金保障更加有力。一方面,我们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运营基金、证券化等举措,为市场主体带来“真金白银”,促进“六稳”“六保”。2021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到3098亿元,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今年上半年面对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依然达到了1626.5亿元,同比增长51.5%。其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项目达7345项,同比增长112%,有效缓解了一批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引导设立的20支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完成了150余个项目投资,多个被投公司在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沪深两地交易所成功发行65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达158亿元,知识产权融资渠道进一步丰富。另一方面,通过与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形成了4类险种、16个产品的知识产权保险业务,覆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类别,在2021年为5000余家企业提供了241亿元的风险保障。

 

三是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在助力创新型经济发展方面,2020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2.13万亿元,同比增长5.8%,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3.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6%,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在助力品牌经济发展方面,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推动全国布局建设2100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加速商标品牌价值实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世界领先的5000个品牌中,中国占到408个,总价值达1.6万亿美元,中国品牌价值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助力特色经济发展方面,连续三年深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加强对160件地理标志运用的联系指导,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产业。统计显示,2021年相关产业总产值达到5625亿元,较上年增加510亿元,从业人数达到1473万人,新增就业117万人,地理标志助力特色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以上,就是近年来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有关情况。接下来,请大家提问。提问时,请各位媒体朋友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刚才发言人提到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作出了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的任务部署,我关注到里面突出强调了高质量创造机制、运用机制和市场化运营机制等“三个机制”。请问在落实和完善这三个机制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哪些工作举措?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答记者问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谢谢你的提问。这“三个机制”中,创造机制是源头、突出质量导向;运营机制是服务、突出市场活力;运用机制是目标、突出价值实现,三者相辅相成、相融互促。

 

近年来,我们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决策部署,围绕健全完善“三个机制”,积极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制度性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首先,高质量创造方面。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联合相关部门出台高等学校、科研组织、中央企业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研究制定“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专项政策。二是强化示范引领。联合教育部推进高校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探索专利申请前评估、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制度机制,110所试点示范高校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到全国高校的60.5%。先后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5729家,以1.5%的全国工业企业数量占比,产出了全国37.4%的工业增加值和56%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三是优化服务供给。建设专利导航服务支撑体系,推广专利导航系列国家标准,支持创新主体更好运用专利导航工具和方法。制定推行企业、高等学校、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主导制定首个知识产权与创新管理融合的国际标准,以标准化手段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创新能力提升。

 

第二,市场化运营方面。会同财政部陆续开展了运营平台建设、机构培育、基金引导和重点城市建设等工作,带动全国知识产权运营业态蓬勃发展。推动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研制专利评估指引国家标准,持续发布备案合同的专利许可费率统计数据,促进形成知识产权交易价格发现机制。联合财政部深入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先后支持16个成效突出的省份,推动高校院所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转化实施。据统计,2021年,16个重点省份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向中小企业转让许可的次数和惠及企业数均占全国的九成左右,引导作用和实施成效明显。

 

第三,高效益运用方面。联合国家统计局建立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核算和发布机制。探索促进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支持建设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试点平台,提高专利对产品和产业的支撑力和贡献度。据调查,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61.3%,平均净利润率达到7.7%。上个月刚刚发布的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数据显示,40项专利金奖项目的平均销售额达63亿元、平均新增利润达9.8亿元,均是五年前的近2倍。谢谢。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

 

浙江日报记者:高校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产权创造的重要主体,能否具体介绍一下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成效?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答记者问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谢谢你的提问。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提升高校专利创造质量、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教育部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高校修订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建设;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绩效评估中,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导向,为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转化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是知识产权专业化能力持续增强。教育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认定了30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80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以及三批次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推动高校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校内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管理运营机构设置和专业人员配备,切实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条件保障力度,有效提升了高校知识产权机构和人员的专业化能力。

 

三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有效强化。大力支持高校设置知识产权相关学科或专业,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前已有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自主设置了近50个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超过100所高校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2万余人,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专利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2012年到2021年,高校专利申请量从10.6万项增加到36.7万项,增幅达到246.2%,专利授权量从6.9万项增加到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从2012年的2357项增长到2021年的15000多项,增长了5.5倍,专利转让金额从2012年的8.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提升。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制造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做了哪些工作?有何成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答记者问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谢谢你的提问。知识产权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十年来,从基础材料、基础软硬件到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制造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每亿元营业收入高价值专利数从2012年0.62件提升至2020年2.38件。

 

作为产业主管部门,我们多措并举,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护航”“助航”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在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统筹组织下,建立了部际合作、部省互动、行业与专业机构共同支撑的知识产权协同推进工作体系。近10年来,我们制定了70多项制造业相关规划,均明确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十三五”期间,我部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了《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从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等方面部署了14条具体任务。连续十年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年度知识产权推进计划》,累计支持各类主体开展300余项推进计划项目研究。

 

二是提升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先后支持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导航与布局研究工作,研判分析相关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态势。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挥专利优先审查机制作用,畅通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审查“绿色通道”。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促进专利等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优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和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支持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知识产权实务培训,2019年以来,钢铁、动力电池等行业多次成功应对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参与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积极开展“剑网”“冬奥网络版权保护”等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部省两级电信主管部门处置违法违规网站3936个。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紧扣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制造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布局,助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提问

 

澎湃新闻记者: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为创新主体发展带来了“真金白银”,能否具体介绍下近年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进展?

 

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副主任李翰阳答记者问

 

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副主任李翰阳:谢谢你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银保监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缓解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采取切实举措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一是政府部门及时出台制度,强化政策支持。2013年,原银监会会同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可以接受知识产权作为融资抵质押物,就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提出具体要求,为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奠定基础。2019年9月,银保监会、知识产权局、版权局落实国务院部署,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要求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创新、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障工作,促进银行保险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部分银保监会派出机构也结合当地经济和产业特点,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支持政策。

 

二是金融机构多措并举推进业务发展。在银保监会推动下,部分商业银行针对知识产权的特点,创新设计知识产权质押的专门产品,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部分保险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还与商业银行开展合作,构建风险分担、风险补偿机制,营造商业银行“敢贷愿贷”的良好局面。

 

三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1246.37亿元。2017年初至2022年6月末,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达3723.64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当年累放贷款金额587.24亿元,同比增长64.43%;当年累放贷款户数5981户,同比增长60.91%。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会同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办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更好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很受关注,请问目前全国专利开放许可开展情况如何?

 

雷筱云:谢谢你的提问。经过四轮的修改,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确立了职务发明、“一奖两酬”、年费增长调节、转让许可登记备案、鼓励产权激励等一系列运用相关的基础性制度。专利开放许可是第四次修改中创设的一项新制度,是简便快捷的“一对多”许可方式,有助于促进供需对接、提升谈判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受到各方广泛关注。目前,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正处于试点推进的关键窗口期。试点工作将为制度全面落地做好政策、机制、平台、项目等各方面准备,力争达到激发供需、储备项目、探索经验和完善政策等多重效果。为积极稳妥推进开放许可试点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明确试点任务。印发《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方案》,要求试点省份参照法定制度的基本理念、制度设计和相关环节开展工作,落实各项试点任务,包括搭建声明信息发布平台、促进供需对接、完善配套服务、制定激励措施、加强规范监管,实现许可意愿和条件由专利权人事先明确、经省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公开发布的快速许可。目前,全国已有190所高校院所参与试点,预计今年年底前将达成许可超过千项。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召开试点工作部署会,要求各地试点与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实施紧密结合,与高校、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有机衔接,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和优势示范企业主动配合、深度参与试点,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是鼓励地方探索。鼓励地方充分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目前,已有17个省份印发了实施方案,共组织筛选了4000多件有市场化前景的专利试点开放许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匹配推送至近2万家中小微企业。各地在试点工作中,加强与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联动,出台激励政策;引导提供公益咨询,发布交易价格指数,帮助专利权人合理定价;分领域构建供需数据库,组织对接活动;优化结算、鉴证、保险等配套服务,保障交易安全;探索先试用后付费方式,加强许可后产业化指导,多措并举推进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已促成的许可项目共计643项。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企业是制造业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做了哪些工作?有何成效?

 

任爱光:谢谢你的提问。近些年,我们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根本,持续完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巩固和增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一是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确定了20个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取得积极成效。二是优先支持纳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其中,截至2021年12月,认定3307家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1253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工作,累计培育2800余家试点企业,其中包括18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据统计,近3年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知识产权转让许可收入总额达到573.15亿元,平均增长率约15%,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累计131.33亿元,知识产权作价投资入股总额约为28.32亿元,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占比为95.2%。四是将知识产权作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要发力点。开展“制造业知识产权大课堂”等系列活动,每年度平均覆盖2000余人次,累计遴选125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咨询等技术基础服务。五是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国际组织在中小企业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十四五”期间的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技术攻关与知识产权协同联动,促进关键领域高质量知识产权供给,引导行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与管理水平,优化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进一步推动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交流合作。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流转活跃程度明显提升,高校院所专利转化快速增长,请问在促进专利等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教育部都做了哪些改革和探索?

 

雷朝滋:谢谢你的提问。科技成果转化是近些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做好专利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有两个关键因素,首要的是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这是内因;其次是政策激励措施,这是外因。近年来,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重点从“提升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大因素着手,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一是提升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这里所说的“质量”不是说论文影响因子大小,而是指成果是否符合产业、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提升成果质量要求,一方面要研究真问题。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企业需求中凝练科研课题,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真研究问题。要围绕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开展科研攻关,不能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转学风、提质量”攻坚行动,引导高校真正做到基础研究要真有发现,技术创新要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要真有效果。特别是针对高校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不高、转化效率低的问题,2020年教育部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出台《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推出一系列实招硬招。一是推行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过去,一项技术无论是否有必要申请专利进行保护,只要发明人提出专利申请,高校都会按照既有程序协助开展专利申请工作,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是为了保护创新而申请的专利。推行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就是希望通过评估决定是否应该申请专利,从而保留高质量、有转化前景的专利。二是率先调整资助奖励政策。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同时,鼓励发明人与高校共同承担专利费用,对于发明人承担专利费用的,可以采取从成果转化收益中加倍返还的方式,加大激励力度。这主要是希望强化发明人责任意识和内生动力,提升专利质量,共同促进成果转化。

 

第二是加大政策激励,采取多种转化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指导高校严格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要求,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目前,高校普遍将奖励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奖励比例达到90%以上。二是倡导高校通过普通许可而不是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专利转化。独占许可相对而言收取的许可费较高,对企业来说资金压力更大、风险更大,企业的决策过程更为慎重。同时,成果由一家企业独自实施,可能受到企业自身管理、经营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失败的风险较高,一旦失败,科技成果有可能错过投放市场的最佳时机。而普通许可既降低了企业的实施成本,也减少了成果转化失败的风险。三是鼓励以基本许可费加提成的许可费计算方式,替代一次性付清许可费用,消除企业因过高的许可费而产生的顾虑,同时,也可以使高校科研人员长期获得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

 

以上就是教育部做的一些改革和探索。谢谢。

 

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

 

经济参考报记者: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请问:银保监会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优化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服务机制、服务能力方面,都有哪些创新举措?

 

李翰阳: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中国银保监会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工作部署,持续深化细化创新措施,指导银行机构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

 

一是发挥政策的创新引领作用。2021年以来,银保监会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浙江、江苏、广东、四川、青岛、深圳等地试点由银行在线代理提交专利权质押登记材料、进行质押状态查询,大幅优化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办理效率,显著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感。银保监会还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改革委等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工作,指导有关地方依托产业园区组织银企对接等活动一千多场,参与企业合计近3万家。

 

二是银行积极开展多方位创新。银保监会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优化内部考核标准、落实尽职免责、差异化利率定价和专营机构设置等措施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开展;有关机构通过建立外部评估机构库、创新内部评估方式等手段,加强综合评估能力建设,提升对知识产权价值和作用的识别能力。部分银行主动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对接合作,与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立“知识产权融资创新实验室”。此外,为服务好“专精特新”小微企业,部分银行进行精细化、个性化创新,专门设计集专利评估、融资、技术转让、交易处置于一体的产品,协助小微企业提升研发、融资、技术交易等环节的效益。

 

三是主动探索业务新领域。近年来,银保监会积极引导银行主动拓展新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开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质押贷款业务,为芯片设计、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我们有关派出机构还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植物新品种权评估体系和植物新品种权质押风险防控体系,指导银行创新种业领域知识产权专项信贷产品。

 

下一步,中国银保监会将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的合作,深入研究论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更多、更实的创新举措。谢谢。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提问

 

知识产权报记者:刚才介绍了近年来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我们知道,知识产权服务业是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请问,知识产权服务业在支撑和促进知识产权运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雷筱云: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运用业态不断丰富,运用活动日趋活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知识产权运用的快速发展,从需求端有效激发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动能,有力带动了知识产权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快速蓬勃发展,也有机融入了知识产权运用的各个方面,为知识产权运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有效促进。

 

第一,服务供给规模不断壮大,有力促进了知识产权运用的生态形成。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7.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86.5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2250亿元,分别比“十三五”期初增长了97.3%、95.7%和125%。知识产权服务业机构数量的不断增长、业态的不断丰富、规模的不断壮大,为知识产权运用的快速发展、生态的加快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保障。

 

第二,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有力促进了知识产权运用的环节打通。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增强了知识产权运用的前端基础,法律服务维护了知识产权运用的正当权益,运营服务丰富了知识产权运用的转化渠道,信息和咨询服务推进了知识产权运用的科学管理。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结构的不断优化,有效支撑了知识产权运用各环节的高效运行。

 

第三,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知识产权运用的效益提升。创新主体、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服务质量的认可度逐年攀升。发明专利代理率达到83.6%,商标注册申请代理率达到93.5%。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能力素质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提升了知识产权服务效率和质量,为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提供了质量支持。

 

近年来,为了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蓝天”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推动法律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建设,积极营造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下一步,还将抓紧制定出台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持续优化服务供给结构、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加快形成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态,为建设知识产权高效益运用市场体系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谢谢。

 

上一篇:2022年大渡口区激励存量企业发展壮大的扶持政策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名单公示
下一篇:科技部 财政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